8月1日-3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委员会主办的“建行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在东南大学落下帷幕。我校学子以出色的表现,在本届大赛中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港澳台及国际赛道ExcellenceAward奖1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荣获优秀组织奖,获奖作品总数和等级均创历史新高!


本届大赛贯彻“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的主题,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政策,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事业培养优秀人才。自2023年3月大赛启动以来,共吸引来自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638所高校5万余名师生参赛,提交有效作品6852件,参赛高校、作品申报数量、参赛人数均为历年之最。此外,本次大赛首次设置港澳台及国际赛道,依托东南大学发起的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共吸引港澳台地区及海外136所高校391支海外高校队伍报名,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经过高校选推、竞赛组委会初审、专家会评,共有259支主赛道队伍、40件港澳台及国际赛道队伍和21支海洋与岛礁能源动力挑战赛队伍入围决赛,最终评出特等奖11项(0.16%),一等奖157项(2.29%),二等奖248项(3.62%),三等奖1267项(18.49%)。
自“节能减排大赛”启动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在教务处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机电工程学院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备赛。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打磨,我校共遴选15项作品参加国赛,其中由席浩然、万帅、周确、邓榆宝、李金华等学生团队设计制作,周峰、张立强、刘谦钢老师指导的作品《“碳吸”的油茶果—基于余热利用主动再生的生物质基SiC陶瓷DPF装置》经过校赛、国赛网评和国赛会评等阶段的层层选拔,成功入围全国决赛。
在决赛现场,各参赛队伍以海报、实物、模型等形式进行展演,宣传自己的作品,作品内容涉及能源、环境、机械、建筑等多领域,充分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竞赛发展理念,261件作品的展演构成了一场盛况。专家评委也来到现场对感兴趣的作品进行参观考察,来自不同专业的选手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专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展现自我。
我校学生的作品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雅玲教授等专家评委的关注和指导。学生们向评委们详细介绍了作品并进行了演示,评委们充分肯定了作品利用油茶果壳这一农林剩余物进行碳烟颗粒吸附的特色和创新。


经过与同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23件作品同台竞技和激烈角逐,我校入围决赛作品最终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
本届大赛我校获奖作品
|
序号 |
作品名称 |
参赛队员 |
指导老师 |
奖项 |
|
1 |
“碳吸” 的油茶果——基于余热利用主动再生的生物质基SiC陶瓷DPF装置 |
席浩然、万帅、周确、邓榆宝、李金华 |
周峰、张立强、刘谦钢 |
一等奖 |
|
2 |
年年有“鱼”——集装箱式水产养殖绿色智能水温调控系统 |
秦依婷、任宗天、杨帆、杨媛媛、张宗浩 |
李大鹏 |
二等奖 |
|
3 |
一种近零碳无压缩式露点间接蒸发冷却空调系统 |
陈品一、陈恒、戚昕昱、何沐馨、朱悦、苏怡心、马旭 |
万杨大、胡劲松 |
二等奖 |
|
4 |
化光成电--太阳能联合远红外智能干燥设备 |
张一笑、王文佩、鲁昳君、雷衍平、李宇恬、张辉 |
黄丹、龚桂良 |
二等奖 |
|
5 |
一种基于管式微滤膜(TMF)的固液分离装置 |
陈岱坤、穆志玥、姜超、黄博 洋、杨睿妮、张艳香 |
喻胜飞、黄文静 |
三等奖 |
|
6 |
海中送“淡”,扬帆远航—基于光伏发电与直膨式热泵耦合的船用海水淡化系统 |
潘俊荣、钱佳丽、张雨欣、戴馥娟、游东辉、李雨桐、杨钰焓 |
罗武生、周鹰 |
三等奖 |
|
7 |
以光续航——太阳能谐振式高空无人机无线充电装置 |
王文佩、张一笑、鲁昳君、雷衍平、李宇恬、张辉 |
龚桂良、黄丹 |
三等奖 |
|
8 |
风火降甘霖——基于风能和太阳能供能的低碳智能水体增氧装置 |
孙国庆、陈泳嘉、庄莹、陈诚、宋哲、伍一林 |
徐文、闵淑辉 |
三等奖 |
|
9 |
The Instruction Manual for Vehicle -Mounted Methanol Steam Reforming technology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Based on Waste Heat Recovery |
杨欣、金俊浩、万帅、马英超、刘勋豪、李金华 |
周峰、张守首 |
Excellence Award(同三等奖) |

